轻抚窗棂,聆听古建遗韵
山西,既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又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西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约53875处,其中古建筑就有28027处,其古建筑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这些古建筑与壁画、雕塑等共同组成宝贵的国家文化遗产,经过时光的洗礼,展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本期开始,我们刊发“文博游学之旅”系列文章的第二条线路“探秘古建奇观”,带全国读者开启一场真正的“国宝之旅”,领略山西古建、彩塑、石窟艺术之精华。
大唐盛世,一直都是令人魂牵梦萦、彰显民族自信的一个朝代。如果想要感受大唐气韵,那一定要在山西的大地上走一遭。国内尚存的唐代木构屈指可数,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三座,都在山西境内,分别是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被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发现的佛光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相关资料图)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的佛光新村,其唐代建筑、雕塑、壁画、题记被人们称为“四绝”。佛光寺被发现于1937年6月。当时,年轻的建筑师梁思成、林徽因和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前往山西五台山,寻找大佛光之寺。为什么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组织人马翻山越岭去找一个古旧寺庙呢?因为日本学者关野贞曾在1929年断言:“中国大地已没有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要想亲眼目睹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去。”试问,作为铁骨铮铮的中华儿女,谁能咽得下这口气?
后来,梁思成从一张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图片上,看到一幅五台山寺院图,其中有木构建筑“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推测,既然壁画的创作年代在唐朝,那这座寺庙肯定也在唐或唐之前修建,于是营造学社的一帮年轻人,怀着“中国必有唐代木构”的信念,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雇来马车和毛驴,不辞艰辛地数次奔走于太行山间。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趟古建考察之旅没有白来,他们不但找到了隐秘在五台山台外的佛光寺,还在其东面发现了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梁思成凭经验断定这属于唐代建筑,但可惜没有墨书实证。就在大家即将离开时,远视眼的林徽因回眸一眼,发现大殿木梁上有隐约的墨书,于是他们又抓住这最后的希望,在殿内搭起架子,拭去梁上的千年尘垢,一句隐约的“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显现出来,这和殿外经幢上的“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碑记一致。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北魏时期,后在唐武宗时被毁,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由长安城里的富贵女子宁公遇出资,在佛光寺内东面的台地上兴建此座木结构大殿。木梁墨书与殿外碑记相互印证,终于确凿无疑地证实:这就是中国唐代木构建筑。梁思成激动地称其为“中国第一国宝”。他们还在殿内找到了出资建殿的施主宁公遇的塑像。
回北京后,梁思成撰写了《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轰动中外建筑学界,日本学者“中国没有唐代建筑”的论断被推翻。人们每每说到佛光寺,都说它有振奋民族精神之意。
佛光寺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屋顶样式为庑殿顶,高度几乎占到建筑的一半,硕大的屋檐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鸟,粗犷有力。屋顶下由木质屋架承托,其下斗拱层层叠叠,纵横恣肆,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的一个实例。站在檐下仰望,斗拱如参天大树,令人心生敬畏。屋架、斗拱、梁枋、柱网、柱础,卯合衔接,相互借力。每当遇到大风大雨或地震等外力袭扰,这些木结构之间都会轻微活动位移,以“柔”克刚,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这也是其承受千年岁月洗礼而不倒的奥义。
殿内现有古代彩塑遗存333身,其中,后檐墙及南北山墙内有罗汉296身,南尽间窗下有等身像1身,中央佛坛上则有菩萨、弟子、护法等35身塑像,其中33身是自唐代原模原样遗留下来的,是我国仅存的一坛唐代宫廷泥质彩塑造像,代表着唐代造像的高超水准。
殿外东南角的祖师塔,外观两层,上下层均为单檐。下层为六角形龛室,西面开门,门上饰火焰形券面。上层为实心,西面砌假门,两侧面各砌假窗,转角处用束莲倚柱装饰。塔最高处的塔刹以二重仰莲为座,上置六瓣覆钵和宝瓶,顶端冠以宝珠。下层简洁,上层华丽,这般奇特的造型,是国内现存古塔中的孤例。
宋代进士王陶在佛光寺曾有感而发:“五台山上白云浮,云散台高境自幽。历代珠幡悬法界,累朝金刹列峰头。”千载光阴,白云苍狗,佛光寺留下的不仅是唐风遗韵,还有珍贵的建筑遗产。
福祸相依,臻品留世
从佛光寺向太原方向开车一小时,进入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就能在一处山坳里看到另一座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梁思成、林徽因他们当年错过了它。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才被发现,并被证实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还要早上75年。南禅寺在唐代名刹林立的时期,根本不能引起世人瞩目。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灭佛运动”中,中华大地上的寺庙院落惨遭被拆被毁的厄运。福祸相依,南禅寺因面积规模小、地处偏僻而鲜为人知,方才逃过此劫,保留至今。经过岁月淘汰,南禅寺如今从众多庙宇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现存年代最久的唐代木构建筑。
南禅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殿宇6座,主体建筑大佛殿是唐代原物,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殿简洁宽阔、平面近方形,层次分明,以台基、屋架、房顶三部分构成,共用12根檐柱,其中3根抹棱方柱是始建时的遗物。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其简练。大殿虽然很小,但仍可感受到大唐建筑的艺术风格:简洁有力的结构,舒缓大气的屋顶,宏大纵横的斗拱,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
大佛殿内有17尊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唐塑佛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臻品,可媲美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雕塑。可惜,在1999年11月的一个夜晚,它们却遭到了偷盗者的破坏。当时,三名歹徒趁黑潜入南禅寺,打伤看管人员,凿开佛像胸部,掏走了佛像内部的宝物,普贤菩萨的后背也被凿开,其余几尊塑像同样受到破坏。唐代特有的两尊最美丽的“似宫娃”供养菩萨被锯断劫走(上图中主佛像前方的两尊为被盗前的供养菩萨),狮童塑像也从脚跟处被掰断劫走。被盗走的文物至今仍下落不明。
咫尺之遥,隐没尘埃
在南禅寺之后,人们又发现了唐代建筑广仁王庙。广仁王庙位于山西芮城县城北侧约4公里处的中龙泉村,与著名的永乐宫仅咫尺之遥。这里建寺的原因是因为水,都说广仁王庙得名是因为曾经在寺庙前有五孔泉眼,俗称“五龙泉”,五龙泉的水神为五龙王,封号为“广仁王”。但实际上,以前寺庙前不止有五孔泉眼,出水量较大者就有六七处。经考证,叫五龙庙的原因是因为我国古代祈雨用五龙:春祭为青龙在东方,夏祭为赤龙在南方,季夏祭为黄龙在中央,秋祭为白龙在西方,冬祭为黑龙在北方,所祭的龙与五行相配。
广仁王庙的问世,不像佛光寺那般惊天动地,直到1983年还被当做小学使用,即便是现在,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但广仁王庙的建筑年代比佛光寺还要早23年,它修建于唐太和五年,即831年。广仁王庙是现存木制唐建中唯一的道家建筑,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使它躲过了唐武宗的灭佛运动。
20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广仁王庙正殿才被发现。随后,人们对其进行了修缮,但由于条件技术所限,修缮不够科学,没能保留原样。现在的广仁王庙正殿,墙壁、台基都不是唐代风格,屋檐也被锯短了,屋顶上的瓦和脊兽也被更换了。但是,广仁王庙正殿的整个梁架结构保留了唐代的作法。广仁王庙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椽,没有内柱,周身共用16根檐柱。梁栿通檐造不设内柱,这是唐五代小型殿宇常见的作法,唐代南禅寺大佛殿、五代天台庵正殿、镇国寺万佛殿、龙门寺西配殿均是如此。大殿的斗拱同样罕见,为双杪两跳五铺作,整个建筑用材并不大,材宽12厘米,材高20厘米,比南禅寺和佛光寺的用材都小,体现了唐代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特点。虽然广仁王庙正殿不像佛光寺与南禅寺那样地位显赫,但是它独有的古朴作法,亦是我国古建筑中一颗耀眼的星,闪闪发光。
览唐风遗韵,增民族自信。这三座历经千年风霜的唐代木构,就这样毅然挺拔地伫立于青山大树中,散发着大唐古刹的历史魅力,静待你去走近它们,聆听千年岁月积淀的故事。
乡野寺庙藏国宝
如果你来到山西平遥,一定不能错过双林寺,你定会被这里古老的彩色雕塑艺术所震撼。
千尊彩塑千种风情
双林寺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作为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位于平遥县城西南6公里的中都乡桥头村,确切的建造年代已经难以考证,但寺内有一宋代古碑上记载着“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字样。“武平二年”是北齐的年号,即公元571年,即便是从这次重修之时算起,双林寺距今也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了。
双林寺内有唐代古槐、宋代石碑、明代钟以及艺术造诣很高的古建筑、彩塑和壁画,这些都堪称国宝。因此,双林寺有“古代雕塑博物馆”“东方彩塑博物馆”等美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遍布各殿的2052尊(现存1560尊)明代彩绘泥塑,这些彩塑佛像的眼神刻画十分到位,眼珠使用黑色琉璃而造,活灵活现,非常逼真,是双林寺彩塑的重要特色。而且,这些彩塑不像大多数佛像那般肃穆,而是闪烁着些许人间情愫和尘世气息。
双林寺内现存大小11座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前院有天王殿、释迦殿、罗汉殿、伽蓝殿、土地殿;中院有大雄宝殿和千佛殿、菩萨殿;后院有娘娘殿和贞义祠。每座殿都有看点,处处精彩。下面就特别推荐其中几处塑像。
释迦殿渡海观音
释迦殿内,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殊、普贤,是本殿主要塑像。殿内四壁运用圆雕以及浮雕的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的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盘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连环壁塑上两百多尊人物形象因身份不同,神态各异,分布于建筑、山石之间,构思绝妙。
释迦殿影壁墙后塑有一尊渡海观音,这尊观音采用圆雕的塑造手法,盘坐于红色的莲瓣之上,整个身形半跃出于墙壁外,衣带飘舞,好似在惊涛骇浪中处变不惊,安祥自如。这种“静中有动、以动破静”的艺术效果,着实会给观者带来猛烈的视觉冲击力。
罗汉殿“哑罗汉”
释迦殿后面是罗汉殿,这里的十八罗汉塑像与真人等高,比例适当,解剖准确,形体厚重,造型优美,神采奕奕,颇具个性,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后人根据塑像的特性,还分别给它们起了颇有生气的名字:哑罗汉、迎宾罗汉、大头罗汉……其中,哑罗汉最为著名,它嘴巴紧闭,怒目圆睁,怅然若失的眼神,仿佛是在冷视着这个世界,看到人间许多不平,但又欲言不能,以致胸腹部一鼓一鼓,好似在急促地呼吸。工匠运用写实、夸张、简炼的手法,把一尊性格耿直的哑罗汉着急但又无奈的神情在刹那之间塑造了出来,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雕塑水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千佛殿自在观音
千佛殿中的主像为自在观音,是双林寺的一大亮点。我们常见的观音像都是手持净瓶和莲花,要么是直立站姿,要么是打坐姿,这尊自在观音则是轻点莲足,单腿盘坐,重心向左,靠左手撑于地面保持平衡,右手则放松地搭在右膝上,姿态潇洒。自在观音的面相也很有特色,额头饱满,脸颊圆润,双眉轻抬,双目微睁,轻轻望向远方,睥睨众生,洒脱不凡,呈现出一个法性圆融、心无挂碍、物我两忘的菩萨形象。
殿内四周是满墙的悬塑,五百尊菩萨像分布为五至六层,或观山河,或骑异兽,或驾祥云,与主像自在观音相互呼应,气质一致,令人赞叹。
在自在观音的身边,是著名的韦驮像。韦驮乃站岗护法,这类护法,一般因为工作性质严肃,都会显得呆板无情。但是这尊韦驮像却武中蕴文,十分生动。它重心在左脚,从腰部开始,整个上身向右扭转,像极了戏班武生在台上精彩亮相的瞬间。泥塑的铠甲下,似乎可以看到贲张的筋肉,力量感十足。它左臂抬起,前臂已残缺,可能是手握金刚杵;右臂向下,胳膊肘向后抻着,感觉肌肉紧张,似乎随时都准备振臂而击,降服妖魔。上身的扭动,对比下身的静立,同样呈现出“以动破静”的雕塑效果。还有韦驮眼神的处理也堪称绝妙。一般来说,雕塑的眼神朝向和头部朝向是一致的,头向哪边转,眼睛也向哪边看。而韦驮是头和身体都向右转,眼睛却偏偏看向左方,简直是神来之笔,与众不同。
此外,与千佛殿相对的菩萨殿,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仪容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而且塑造得纤巧又富有弹性。菩萨殿四周则悬塑四百多尊菩萨,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
双林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它继承了我国唐、宋、辽、金、元时代的彩塑艺术的传统,展现了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古代彩塑中的佼佼者,艺术价值极高。这些彩塑佛像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实乃艺术史一大幸事。
从目前调查所知,山西现存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106座。其中建于唐代且保存较完整的有3座,分别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广仁王庙正殿;建于五代时期的有3座,分别是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大云院弥陀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镇国寺位于平遥县城东北的襄垣乡郝洞村,处在平遥古城通往祁县县城和乔家大院的必经之路上。镇国寺创建于五代时期的北汉天会七年(96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金元明清时期均经历了修葺。镇国寺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天王殿,左右为钟鼓楼,正中为万佛殿。后院主殿是三佛楼,东西配观音殿和地藏殿。
天王殿即寺院的山门,创建于元代,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柱子不高,斗拱似触手可及,正中间的铺作硕大而复杂,极为醒目。
天王殿两侧掖门外各有一个钟鼓楼,左右对峙,反映了当时晨钟暮鼓的习俗。钟楼上有金代皇统五年(1145年)铸造的铁钟一口,但鼓楼上的鼓已散失无踪。
万佛殿是镇国寺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平面近方形。万佛殿斗拱硕大而华丽,有柱头、柱间和转角三种,其中柱头斗拱铺作叠架五层,是我国现存早期建筑中体量不大但斗拱最繁复的建筑。根据殿内脊檩下的“维大汉天会七年岁次癸亥叁月建造”墨书题记,万佛殿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五代十国时期有碑文和题记可考的三座木结构古建筑之一。五代十国,历史不过五十余年,却战乱动荡不停,木构建筑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者寥寥。这一时期的建筑构造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艺术成就,处于唐代壮丽风格向宋代规整风格发展的演变阶段。
万佛殿内,中央佛坛由青砖垒砌而成,约六米见方,面积约占大殿一半,有唐代佛坛遗风。坛上有五代彩塑11尊,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菩萨、二供养童子、二金刚,这种组合形式是我国唐、五代时期寺院殿堂塑像布局的固有格局。到宋、辽、金时期,供养菩萨便不再配置,金刚也移到了佛坛下。元代以后,这种古制逐渐绝迹。万佛殿这11尊塑像保存完好,色彩丰富、线条饱满、骨肉有力、神情细腻,洋溢着一种独特的宗教气息与美感。其中二金刚怒目圆睁,头戴战盔,体格强健,威武不狰狞,与敦煌莫高窟中唐塑天王金刚极为相似,可谓唐风犹存。
万佛殿外拱眼壁彩画与室内壁画主题为千佛围绕说法场景,更加烘托出建筑室内空间和整体氛围。
镇国寺后院的三佛楼是明代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具有山西特色的三眼窑洞,上层是木构大殿,内供三佛,故名曰三佛楼。
三佛楼的亮点在于左右墙上的壁画。壁画分四层,呈逆时针方向环布于两壁,共计52幅。它们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各幅又相对独立,组成共同诠释主题的有机整体。这些壁画描述了释迦牟尼示现的从降生、出家、悟道直至入灭(涅槃)的非凡一生,构成了一部长篇佛传故事。
虽然壁画讲的是佛传故事,但场景以山川、河流为主,间或有宫廷、城池和各色人物。画中人物神情、眉目、衣着、体态的描摹点画不苟,笔法或稳健凝重,或如飞如动。如“园林嬉戏之处”,太子着红袍端坐椅上,身旁乐伎吹笙,舞伎飞旋起舞,姿态婉转,衣带随舞姿飘逸,自然流畅。整组壁画从构思、构图到笔墨技法都独具风格,反映了民间画师的纯熟技艺。
在唐朝灭亡后,大批旧唐匠师为躲避战乱而北上进入辽国,使辽国的营造技术得到显著提高。再加上辽代统治者普遍信奉佛教,因此佛教寺院在当时得以大量兴建,规模宏伟壮观,彰显荣耀。本期是文博游学之旅第二条线路“探秘古建奇观”的第三篇,我们一路向北,带您深度探寻处于北国锁钥之位的晋北古建筑,感受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在这里的交汇、碰撞。
抗震防火的最老木塔
中国古代的木塔数量过千,但是完好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应县木塔就是之一。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被誉为“天下第一塔”,其全称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建造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70多年历史。
这座佛塔采用纯木楼阁式造法,全塔不用一颗铁钉,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塔高67米、底层直径3米,外观5层,其实内有4个暗层,总共9层,谓“明五暗四”,整座塔比例适当,巍巍耸立,蔚为壮观,可容纳1500人同时登塔。
这座世界奇塔的发现,和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有关。1932年,梁思成读到日本学者的一份考古报告,说大同应县城里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当地人称为“应州塔”,这和流传已久的华北谚语“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相吻合,梁思成对之非常痴迷、向往,甚至有点神神叨叨。洗脸时,梁思成会冷不丁说一句:“上应县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时,他又自言自语:“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这种痴迷的样子让林徽因又好气又好笑。后来他们终于克服万难,展开山西考古之行,不仅发现了唐代遗存佛光寺,还发现了这座辽代木塔。当时梁思成感叹:“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木塔内部有11米高的木骨泥胎大佛,身披朱红色袈裟,袈裟褶皱分明立体,仿佛随风而动;大佛神情慈善,眉毛、胡须都为青色,这反映了辽代“草原民族特性”。
作为高层木构建筑,应县木塔能够完好保存上千年,简直堪称奇迹。据历史记载,从元代到明朝,再到近代,这里发生过多次地震,房倒屋坍,但唯独此木塔岿然不动;1926年,山西军阀混战,对塔炮击200余发,塔身弹痕累累,多次被击中后燃烧起火,可很快就“自行”熄灭。其抗震、防火能力至今未有公认的科学解释。而塔顶上高达10米的金属塔刹就是古代版的避雷针,使木塔无数次避开了“天敌”雷电的破坏。
不得不说,应县木塔是我国古代科学、艺术与宗教的完美结合,更是人类全木结构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三教合一的悬空楼阁
孤立绝尘、高不可攀、傲视苍穹,这就是大多数人见到悬空寺后的第一直观感受。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建成于公元491年,属北魏后期,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古代工匠们利用力学原理,在90多米的半山腰上以“挂钩”为横梁,横梁上设立柱,再搭梁、枋,利用中国传统的榫卯梁架组合,巧借岩石暗托,大小阁殿之间又用曲折回环的栈道连通,巧夺天工。远远望去,悬空寺就像一座玲珑剔透的浮雕,嵌在万仞峭壁间,上载危崖,下临深谷,依山傍水,叹为观止。
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为此曾惊叹:“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罕见。”
当我们行走在悬空寺中,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1500多年前的历史被轻轻翻开,仿佛在半空中等待你我失落的灵魂归来,它始终以卓尔不群的姿态,俯视着芸芸众生。
耸入天际的云中之冈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460年,高僧昙曜在武周山南麓动用万人开窟,至公元465年共凿成5个石窟,这就是著名的“昙曜五窟”,即今云冈石窟第16窟至第20窟。昙曜之后三四十年间,云冈石窟规模继续扩大。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凿了龙门石窟。可以说,龙门石窟是云冈石窟的延续。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云冈石窟造像宏伟、形象生动,较敦煌石窟、龙门石窟,更富有艺术魅力。整个石窟工程前后历时六七十年,用工多达30余万,开凿者每天需要食盐2石2斗,足见工程的浩大。
“昙曜五窟”塑有5尊顶天立地的巨佛,昙曜深知佛教若不能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是很难兴盛起来的,所以塑像时按照北魏太祖以下5位皇帝的形象雕刻,分别为太祖道武帝、太宗明元帝、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高宗文成帝。第16窟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第18窟有15.5米高大立佛,身着“千佛袈裟”,万千小佛附着于袈裟之上。第20窟就是那尊被誉为云冈石窟代表作的露天大佛,它因一场地震而幸运地显露人间,虽历经千年沧桑,仍保持着丰润的容颜,双眼安详慈善,双耳下垂至宽厚的双肩,气宇非凡。它突出的胸部,表现了草原民族剽悍的风貌与坚韧不拔的个性,正是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写照。
从雕刻风格上讲,早期石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艺术的精华,中期石窟体现了中国化的“太和风格”,晚期石窟则有“秀骨清像”的北魏造像特点。因此我们既可看到带有古印度风格的柱子,还可看到中国传统的庑殿顶式建筑与印度犍陀罗盝形龛相结合的例子。
来到晋北,一定要去感受这座云中之冈的震撼魅力,它吞吐万汇,兼收并蓄,高耸云端,仿佛立于佛国和人间的交界,立于时代的交界,立于国度的交界,俯瞰世间,庇佑苍生。
中国仅存的辽金庙宇
大同城西,有一处气势恢宏的辽金建筑群,殿宇巍峨,红墙深深,鸱吻高耸,古韵悠悠,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华严寺。华严寺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明中叶后,华严寺分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是我国现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该寺以佛教经典《华严经》得名,是一处典型的汉文化和辽金文化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寺内建筑、塑像、壁藏、藻井等技艺高超,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
上华严寺最核心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形制古朴,气势雄浑,承袭了大唐遗风,斗拱硕大。为了便于礼拜瞻仰,殿内采用了绝妙而独到的“减柱法”,使空间宽敞,又能合理承重,节省了大量建筑材料,是我国古代力学原理在建筑中成功运用的典范之作。殿内现存5尊坐佛像,两侧各12尊诸天像,都为前倾约15度的站立姿态,以示对佛的虔诚与恭敬。据测算,15度的倾角是这些佛像倾斜的最大值,不然佛像就会倾倒。
下华严寺的核心建筑是薄伽教藏殿,是寺中唯一尚存的辽代建筑。该殿有两个亮点,一是拥有精美的辽代彩塑佛像群,其中一尊合掌露齿菩萨久负盛名,它身材婀娜,身体微倾,露齿微笑,实为罕见,史学家郑振铎先生赞其为“东方维纳斯”。
二是殿内四周倚墙而建的壁藏和天宫楼阁。壁藏分上下两层,上层设佛龛,下层是贮藏佛经的经橱。工匠在其间搭建了一座圆形拱桥,并在桥上建“天宫楼阁”五间,这是国内现存唯一的辽代木构建筑模型,梁思成先生称其为“海内孤品”。
华严寺的鸱吻也是一大亮点。上寺大雄宝殿顶端的琉璃鸱吻高达45米,其中北端鸱吻与大殿同为金代遗物,是我国目前已知古建筑上最大的琉璃鸱吻。
与一般寺院坐北朝南不同,华严寺殿宇均坐西向东,这反映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差异。契丹族发源于东方,不仅信鬼神,还特别崇拜太阳,因此建筑都以坐西向东为主。
除了华严寺,大同还有一座善化寺,始建于唐代,后来辽金大战,善化寺大部分毁于战火。金代初期(1128年),寺僧圆满大师主持重修寺庙。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名“善化寺”。善化寺按轴线对称的方式布局,主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为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和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两侧有普贤阁和文殊阁,辅以回廊,这是唐代传统的佛寺布局。三座大殿都是单檐庑殿顶,其中三圣殿的庑殿顶曲线最美,屋檐上扬,像展翅的鹏鸟。三座殿的斗拱也颇有大唐遗风,繁复硕大。尤其是三圣殿,两立柱之间还有巨大而华丽的斜拱,层层叠叠,如同怒放的花朵。
善化寺中最精美的辽金塑像在大雄宝殿内,正中为如来五方佛,东西两侧分列24尊护法天神塑像。其中鬼子母(也称母夜叉)的塑像,以佛祖度化鬼子母皈依佛教的传说为背景,塑造了改恶从善后端庄婉丽的鬼子母形象,其左脚下又塑了其作恶时青面红发、狰狞可怖的小像。一个神,两尊像,善恶对比鲜明,这在佛教雕塑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山西值得一看的古建还有很多很多,它们见证了古王朝的兴衰和岁月的更迭。都说地上文物看山西,一定要来一场古建探秘之旅,感受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为中华文化的博大、浩荡而自豪。
来源:生活文摘报
原标题:轻抚窗棂,聆听古建遗韵
关键词:
资讯
品牌